清代时期,典当行业极为兴盛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乾隆年间,京城的当铺数量就多达七百家之多。典当行业不仅利润丰厚,而且进入门槛较高,普通百姓若没有强大的背景,很难涉足此行。今天这一期,我就和大家聊聊清代的当铺那些事儿。
典当业的历史悠久,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。清代以前,朝廷对当铺的管理较为宽松,基本未有过多干预。直到雍正六年以后,政府开始加强监管,规定开设当铺者必须向官方申请经营许可证,同时每个月都要向朝廷缴纳税款。
当铺的性质多样,有完全私营的“私典”,也有政府背景的“公典”,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半官方当铺,背后的老板多为王公贵族。比如清朝皇子成年分府后,皇帝按照惯例会赏赐钱庄和当铺作为他们的私有产业。
展开剩余75%从本质上看,典当行业就是用抵押方式放高利贷。人们临时缺钱时,可以把手中有价值的物品,比如珠宝首饰、文物、衣饰或器具等,送到当铺作抵押,从而借到现金。
但用贵重物品抵押是一个亏本的买卖,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这条路。因为当铺规定,借款人不仅要在期限内还本金,还需支付高额利息。利率不一,有的月息为二分,有的则高达二分半甚至三分。官府明确规定,所有当铺的最高月利息不得超过三分,超过则视为违法。
即便是最低的二分利率,也相当于年利率24%,非常高。比如典当者用一百两银子抵押,按二分月息计算,一年后赎回需要支付一百二十四两银子;若按三分月息,则需一百三十六两。这远远高于现代银行贷款的利率。
典当业对借款期限有严格规定,最长不超过三年,最短不少于两年。到期若无力赎回,抵押物就成了“死当”,这些物品便归当铺所有。
当铺的生意若人人都能赎回,利润已属丰厚;一旦出现“死当”,则更是当铺所期望的。因为当铺在评估抵押物时,向来是故意压低估价,低估价格以减少赔付风险。填写当票时,当铺掌柜也会绞尽脑汁来降低物品价值。
看过《大宅门》的朋友可能记得老七拿着一件上等皮袄去当铺,掌柜收下后大声嚷嚷:“虫吃鼠咬、光板无毛,面儿糟里儿破皮袄一件!”七爷不懂行情,和掌柜吵了起来,随后换另一家当铺,结果掌柜用同样的行话压价。
当铺这样做,一方面是为了少付抵押款,另一方面是为了未来客户赎回时若真因当铺保管不善导致物品损坏,能免除责任。而典当人急需用钱,顾不上跟掌柜较真。
实际上,针对不同的典当物,当铺都有一套专门的行话,目的是降低风险,最大化利润。
不过,典当行业并非什么物品都收。清代有明确的“三不当”规则:神袍戏衣不当,旗锣伞扇不当,低潮手饰不当。“神袍戏衣不当”是防止收取死人寿衣或殓服;“旗锣伞扇不当”和“低潮手饰不当”则主要防范拿一些琐碎小物来玩弄当业的人。
按照流程,当铺会给借款者一张当票。现存清代当票均为桑皮纸制,上方印有当铺名称,下方分三栏竖排:右边一栏写物品名称、数量及状况,中间一栏记典当金额,左边一栏记录典当日期。典当期限等内容则是印刷好的,临时填写部分则由掌柜填写。
由于典当利润丰厚,很多王公贵族和内廷太监纷纷投身此业,凭借官方背景,在行业中竞争力远胜普通当铺。百姓们也更愿意选择这些官方当铺,毕竟“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”,当铺关门了也不会无人负责。
从乾隆朝开始,京城及各省重要城市的当铺背后,许多老板都是朝廷官员,尤其是内务府官员。他们利用贪污受贿来的银两,大肆开设当铺,以此压榨商人和平民。
以清代最大的贪官和珅为例,他名下的当铺多达数十家,每家本银动辄数万两,资金雄厚,气势惊人。嘉庆帝即位后没收了这些当铺,一部分收入内府,一部分分给自己的亲信。
到了清末,随着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,典当业开始衰落,但在民间依然存在市场。直到新中国成立,当铺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,走向终结。
发布于:天津市垒富优配-加杠杆炒股票-炒股配资之家网-杠杆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