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岁月的长河中,有一种传统文化历经风雨依然闪耀;有一个家族传承跨越四代,仍坚守着对古老技艺的初心。滩头年画,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。钟建桐作为第三代传承人,多年来坚守这项古老技艺,其传承之路既是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守护,更是对文化创新发展的生动诠释。7月9日,长沙理工大学暑期实践团一行人,来到滩头年画的传承地湖南隆回县,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钟建桐老师展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对话。
家族传承的故事可追溯至百年前。第一代传承人是钟建桐的爷爷钟登弟。他从外地到滩头打工,靠年画技艺成家立业。第二代传承人钟海仙接过父亲的班后,以“精益求精”的态度让自家年画成为行业标杆,他的作品在滩头年画普查中被认定代表了滩头年画制作的最高水平。“小时候我家的年画卖得最贵,但销量最好。因为做得好,摆到市场上差异很明显。”钟建桐回忆道。
2007年,钟建桐正式接过传承的接力棒。“当时只有我们家和另外一家在正常生产年画,我给县委政府写了报告,请求加强保护传承。”他说,自己从小耳濡目染,深知这门技艺不能失传。县政府高度重视,县长钟义凡亲自带已是检察院工作人员的他回家拜师学艺,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。“带薪学艺两年,这在全国都少见,可见县里对非遗的保护力度走在全国前列。”
展开剩余65%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滩头年画面临着现代工业的冲击,手工制作的年画在成本和价格上难以与机械印刷品竞争。曾经,滩头年画凭借浓郁年味和独特风格畅销各地,主要销往贵州、湖南湘西,以及广东、广西等地,少部分销往四川和东南亚。但随着时代变迁,贴年画的风俗渐淡,市场需求逐渐萎缩。“现代印刷品便宜,手工品时间成本高、价格贵,现在手工年画更多成了民间艺术爱好者的收藏对象。”但钟建桐并未放弃,“我们的滩头年画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。年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制作工艺和地域特色。我们的年画色彩艳丽,线条粗犷,这种独特的风格,使滩头年画在全国各地的年画中格外显眼。”他坚信,滩头年画有着顽强的生命力,只要与时俱进,就能找到新的发展之路。
转机来自第四代传承人——钟建桐的女儿钟星琳。2017年6月8日,曾在人民网湖南频道做记者的钟星琳,在长沙岳麓山举行拜师仪式,决定回家传承年画。“当时新华网想挖她过去,她没去,就想回来证明自己。”钟建桐说。
与父辈专注“把技艺传下去”不同,钟星琳思路开阔,在传承中大胆创新。她开通淘宝网店、做抖音带货,让年画走进网络市场;搞跨界融合,与企业合作——比如和湘窖酒合作推出兔年年画,作为酒的商标;还走进校园,在长沙与多所学校合作开展研学活动。“她把年画元素融入现代用品,像伞、包、鞋、丝巾,光丝巾就创新了几十种。”钟建桐介绍,钟星琳还带着年画登上了不少媒体:中央电视台三台“开门大吉”等栏目做了三期,中央台,湖南卫视也有报道,“宣传力度很大,让‘养在深闺无人识’的年画走了出去。”如今,她还在长沙市中心与其他非遗项目合作,“不像我们只卖年画仅能糊口,她的方法让传承有了更多可能。”
“非遗的传承要活态,既要传承,也要创新。”钟建桐强调,传统制作工艺不能丢,但也要适应时代,“现在创作的作品,几百年后也可能成为非遗。”他希望媒体能多报道年画的内涵,“不只是说它珍贵,更要讲清楚图案寓意、谐音文化,让老百姓看懂了才会喜欢。”要深入挖掘,讲好非遗背后的故事,让传统真正融入现代生活。
“非遗的核心是传承人,没有传承人就没有非遗。”钟建桐的话里满是执着与希望。从爷爷到女儿,四代人的坚守,是滩头年画技艺的延续,也是文化自信的写照。唯有在守正中创新,让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对话,非遗才能在时光中焕发新生。
图文/谷艳怡
审核/成松柳
来源:三湘都市报
发布于:湖南省垒富优配-加杠杆炒股票-炒股配资之家网-杠杆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